“我没钱万宝优配,拿什么还你!”
乌克兰议员热列兹尼亚克爆料,乌克兰政府打算请求最高拉达授权暂停偿还中国进出口银行的15亿美元贷款。不得不说,一个国家怎么能如此无耻!
那么乌克兰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?又究竟欠了多少债呢?
一、15亿美元贷款的缘由
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,那时的乌克兰还是“欧洲粮仓”,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。
双方一拍即合,签下了一份“粮食换贷款”的协议:中国进出口银行向乌克兰提供30亿美元贷款,乌克兰则用等值的粮食偿还。
当时这是一场“双赢”的买卖,乌克兰用粮食换资金,中国用资金保粮仓。然而,协议刚落地,乌克兰就开始“作妖”。
2013年,中国按约发放了第一笔15亿美元贷款,乌克兰也确实成了中国玉米的最大供应商,甚至一度挤下美国,占据中国市场90%的份额。
但表面风光背后,是乌克兰的“暗箱操作”:本该运往中国的粮食,被其国家粮食公司通过关联企业转售给瑞士、埃及等国,实际交付中国的粮食不足协议量的10%。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冤大头”,而乌克兰则拿着中国的钱,在国际市场上玩起了粮食套现。
乌克兰的“赖账”操作远不止于此,从2014年开始,中国就向伦敦高等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追讨欠款。
但十年过去,乌克兰仅偿还了7500万美元本金和4090万美元利息,剩余超14亿美元本金至今未还。如今,乌克兰政府甚至公然要求议会授权“暂停偿还”。
二、乌克兰到底欠了多少钱?万宝优配
乌克兰如今欠下的债务,那可是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天文数字。截至2025年1月,乌克兰总共欠了1620亿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约合1.1万亿。
这是什么概念呢?2025年预计乌克兰政府全年财政收入还不到500亿美元,连我国深圳一个市的财政收入都比不上。以乌克兰目前的债务规模,就算政府上下近4年时间一分钱不花,也才勉强还得起。
欧盟有个关于政府债务的警戒线,即债务和GDP的比值不能超过60%,而乌克兰的这个数字已经高达100.7%,远远超出了警戒线。
而且,由于打仗和种种原因,乌克兰现在的信用等级已经低得可怜,在国际金融市场上,它就像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“瘟神”,想借钱那是难如登天。
在2024年,乌克兰光还利息就要90亿美元,每年的财政赤字更是高达400亿美元左右。为了维持政府运转,乌克兰只能满世界“拉赞助”,到处伸手向国际组织、欧美政府以及其他国家要钱。
更糟糕的是因为战争导致税收锐减、基建损失惨重,仅仅是重建就需要4000多亿美元。国内的经济命脉,如黑海的粮食出口、重工业等,都因战争遭到了巨大的破坏,可谓是千疮百孔。
乌克兰的债务危机,本质上就是西方的算计。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乌克兰的军费开支从战前的4%飙升至60%以上,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预算被压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,乌克兰不得不疯狂举债,甚至将西部未开发的矿产资源抵押给美国,把黑海港口的经营权让渡给欧盟。
但西方国家真的会为乌克兰的债务买单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虽然美国和欧盟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,但这些援助大多以贷款形式发放,并且利息非常高。
乌克兰从西方获得的“援助”,往往又被要求用于购买西方的武器和装备,形成了一个“债务-援助-消费”的闭环。在这个闭环里,乌克兰成了西方的“提款机”。
三、故意不还恶心中国?
有不少人猜测,乌克兰这是故意在恶心中国。别看乌克兰外债多如牛毛,欠欧美的外债总额早就突破1000亿美元,相比之下,欠中国的这15亿美元,确实只是个零头。
从缓解债务压力的角度讲,乌克兰要是真想减负,应该去找欧美谈债务减免或者延期,可它不敢啊!
毕竟现在乌克兰的财政命脉基本都攥在欧美手里,要是得罪了这些“金主爸爸”,那可真是自断生路,以后别想再拿到一分钱援助。
所以,乌克兰就把算盘打到了中国头上,想拿中国当软柿子捏,觉得中国好说话,想通过赖掉这笔贷款,在国际上刷一波“存在感”,顺便恶心一下中国。
大家应该还记得马达西奇公司的事儿吧?当年,中国公司看中了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优势,斥巨资买下了马达西奇的控股权。
可谁能想到,乌克兰在美国的施压下,直接把这家公司收归国有,导致中国公司遭受了重大损失,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。如今,乌克兰在债务问题上又故技重施,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不齿。
结语
乌克兰在债务问题上的所作所为,实在是让人失望。赖账的行为损害了中乌之间多年来建立的友好关系,更严重透支了乌克兰自身的国家信用。信用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,一旦失去信用,未来想要在国际经济、政治舞台上继续发展,将会面临重重困难。
对于中国来说这笔15亿美元的贷款绝不是小数目,中国也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。面对乌克兰的违约行为,中国有足够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!
参考资料:
川观新闻 2025-03-18 夜观天下丨乌克兰欠了多少钱?战后怎么还?
刘览勋鉴 2025-07-02 欠中国15亿美元万宝优配,乌克兰想赖账,乌政府要求拉达授权暂停偿还欠款
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