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南怀化通道县的卧龙山麓,松柏常青,通道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静立于此,77名献身国防建设的烈士长眠其中。每天清晨华盛配资,守陵员石进华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,清扫园区、擦拭墓碑、清理杂草,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,他坚持了40余载。
40多年来,石进华像守护战友般守护着园中的一草一木。石进华最大的心愿,是能在有生之年,亲手为长眠于此的英烈们修缮陵园。总台记者记录下了他的坚守与期盼,并联动各方,共同为这份沉甸甸的心愿圆梦。
清晨七点,在通道县烈士陵园里,石进华正清扫着地面,他的身影几乎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守陵员 石进华:有很多战士为了国防牺牲在那里,我们都是战友,都是一个战壕里的,我就跟驻地首长要求说我要代管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长眠着77位英魂。其中40位,是在参与国防建设时牺牲的。当时战士们缺少大型特种器械,很多危险作业只能利用人工肩挑背扛,山区里又常出现山体垮塌等情况,很多牺牲的烈士,最终散葬于此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守陵员 石进华:七七八八就这样,东一个西一个,东南西北都有,哪里好挖土就埋哪里。安葬的时候就是一块松木板,一套军装穿着,其他什么都没有了。
1969年,通道县地方政府和驻地部队共同确定卧龙山为烈士安葬点,把近年来在通道县境内为国防建设牺牲的战士秘密安葬在这里,建设初期,这里条件简陋,没有围墙,只有一座一座的烈士墓,外人也并不知晓这里安葬着谁。石进华经常帮着驻地部队的战士们运送生活物资、打扫卫生,每当他路过杂草丛生的烈士墓群,总会心有不忍,便开始主动义务维护。1982年,石进华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首肯下开始维护这里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守陵员 石进华:木牌有半截的、三角的、连同根断掉的都有。得拼出来,一个墓一个墓去拼的。
那时,这里是人迹罕至的野山头,山路崎岖,杂草丛生。1986年,当地政府与解放军某部为慰藉英灵、规范管理华盛配资,共同对烈士墓进行了规整,并开始建设围墙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守陵员 石进华:开始的时候一块木牌写着比如“王双平同志之墓”,边上就是“中国人民解放军”。那时候就是一块木板,我又不会写字,就编了号,工作人员来修的时候就刻在水泥板上。
90年代,这些烈士们的事迹逐渐解密,开始告知烈属们。此后,这处烈士集中安葬墓区又进行了几次修缮,更换了青石碑。从木牌到水泥碑,再到如今的青石碑,四十三年间,石进华亲历了这里的每一次变迁。如今,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,石进华都了然于心。2024年12月,这里被正式列为县级烈士纪念设施,并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。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,烈士墓周边的设施变得陈旧。这些情况石进华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修缮陵园成了他心头最迫切的愿望。
烈士不能“无名” 多方共绘英魂“新家”
通道县烈士陵园上次大规模修缮是在2012年,广场上建起了烈士塔和英名墙,每次大大小小的修缮,石进华都参与其中,是最尽责的“监工”。时隔多年,这里的设施变得陈旧,这也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石进华也希望继续守护并修缮烈士陵园,双方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沟通中得知,当地政府正着手制订修缮计划,石进华也受邀一同前往湖南邵阳城步县、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等地考察调研并参与相关设计。起初,石进华担心自己不懂设计帮不上忙,但在考察现场,他一个深藏心底的想法被记者捕捉到了。
原来华盛配资,陵园里还有四座“无名”烈士墓,虽然他们的名字已被记录在册,但姓名与墓体无法实现准确匹配。石进华希望能将四位烈士的姓名镌刻在新建的英名墙上。
通道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 石勇泽:上英名墙是应该的,到时候我们把四名烈士的姓名刻在英名墙上。
这一心愿得到积极回应,当地计划扩建广场和英名墙,然而,新英名墙的位置又涉及松柏移栽,这些松柏,是当年每位烈士下葬时种下的纪念树。
“松柏和战士们在一起几十年了,他们都有感情了。”石进华虽然不舍,但也理解,为了烈士陵园的长远发展,完成必要的山体改造,移栽势在必行。松柏将在陵园的另一侧继续守护烈士们的英魂。设计方案中的诸多细节,都在这样的磨合中逐一敲定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 杨继:要有示意图,要分区域,一层二层、A区B区,让人家烈属一目了然,不用盲目寻找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守陵员 石进华:门口有个休息室,但是要维修,墙面全都要刷漆。背后还有个小房子,要砸个仓库出来,放扫把、放簸箕、放锄头。
确定方案 陵园修缮即将启动
在当地多部门协作下,通道县烈士陵园未来的样貌逐步落笔于设计师的图纸之上。修缮工作迈出关键一步,各方守护英烈的深情,正转化为具体的行动。
墓体修复、重修围墙、扩建广场与英名墙、松柏保护性移栽以及山体加固是这一次修缮改造的重点。 经过前后一个多月的调研、打磨,石进华对烈士陵园未来的想象,终于凝结在一份精心设计的修缮图纸上。这份图纸更是承载着让英烈安息、让烈属放心的朴素心愿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守陵员 石进华:他们以前千里迢迢来我们通道县,有来自内蒙古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河南、河北的,全国各地都有。把陵园改造好了,我也放心了,我也高兴。这样改造,这也是我们对烈士的尊重。
在新的修缮方案中,现有的青石碑将继续留用。方案确定的第二天,石进华便带着一家三代人,与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对墓碑进行描红,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墓碑将继续矗立在此,静待陵园焕新。
通道县烈士陵园守陵员 石进华:我活到八十就干到八十,活到九十就干到九十,我干不动了到时候,还有这些晚辈。
石进华外孙女 李佳怡:我来。
一诺守护贯长情 薪火相传慰忠魂
一句稚嫩的“我来”,让守护的承诺悄然传承。细心的笔触下,红星与英名熠熠生辉。修缮工程启动在即,石进华将在面貌一新的烈士陵园里,继续守护这片长眠着英魂的土地。2025年8月5日,中共中央宣传部、全国双拥办、退役军人事务部、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“最美拥军人物”,石进华光荣入选。
通道侗乡,青山巍巍。七旬老人石进华四十三载寒来暑往的守护路,是一条用双手和脚步丈量出的精神长河。它流淌着一名普通人对为国捐躯英烈的深沉情义,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用生命铸就的忠诚与信仰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